为什么“吃什么”会成为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作者: 生涯小厨
2017年08月25日 16:39
1268 1
为什么“吃什么”会成为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独自吃饭背后的心理状态

与其说“吃什么”已经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难题,倒不如理解为现在年轻人所遇到的环境适应问题已经在一日三餐上得以体现了。

记得刚刚来北京的前几年里,公司里既有我这样的北漂一族,也有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平时一起工作和相处的时候,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直到遇到那种晚上需要加班的时候,彼此的差异马上就显露的淋漓尽致。 因为只要领导说要加班,家就在北京的同事会拿起电话跟家人打个招呼,让家人先吃饭,给自己留点,回去热热吃就OK了。而我自己这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则没必要打什么电话,也没什么电话可打,或是点个外卖,或是等下班之后在家门口的小店开瓶啤酒,点一把烤串,算是一种放松和安慰……

事实上,这种通过一个人吃饭来实现的所谓的放松和安慰,只能称作“自我安抚”。心理学当中有个概念叫做时间结构,将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定义为“退缩”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或者说关系模式之下,只能给予自己少量的安抚。而且当一个人一旦习惯处在“退缩”这种时间结构上的时候,他在扮演各个角色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的滑落进这个状态当中——作为学生,在宿舍里喜欢一个人打游戏;作为职业人,在团队当中习惯一个人思考和工作;作为家庭一员,在家里习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空间里(读书、听音乐、看电影……)。

为什么“吃什么”会成为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家庭饭桌上的心身支持

说实话,虽然家在北京的同事隔三差五要吃个回锅的剩饭,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也是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情。

记得当年“X当劳”一句“妈妈的味道”广告语引发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回应: “后妈啊?!!!” “妈妈做饭就这味?” “你妈就给你这么少的饭啊?” “……”

不得不说,这个广告的出发点确实不错,期待通过打“感情牌”吸引更多的食客,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餐厅可以尽可能逼真的模仿家里菜肴的口感和味道,但是无法复制和给予的是那种只有家里才能寻找到的归属感。这种对于家庭环境及家人关系的影响力的忽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拉高了食客的期待,反而无法真正满足。

提到回家吃饭,让我回想起还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为每天都要上晚自习,所以中午和晚上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吃饭,六年时间,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菜花、土豆和茄子这些非常平常的蔬菜用肉炒或者蹲一蹲,主食就是奶奶自己蒸的馒头。说实话,现在我们出去地方,主食、蔬菜、禽类、肉类、水产……自然是比当初的家常便饭丰富多彩的多,但是确实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之所以现在和当初有那么大的区别,从内心层面来讲,家人在做饭的时候,所处的是一种“照顾型父母”的内在状态,而吃饭的人则是享受的一种不计报酬的关怀和温暖,而现在做饭(或者说售餐)的人,则是跟我们处在一种等价交换的心理状态之下。除非是你大半夜的一边流着鼻涕一边吃饭,老板或者老板娘看到之后动力恻隐之心,专门跑到后厨煮一碗姜汤端给你和,那个时候,给你姜汤的人扮演的才是小时候家人所扮演的“照顾型父母”的心理状态,而这个是你花再多钱也难以买到的!

你在纠结要去吃什么吗?

为什么年轻人要纠结吃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决策权被无可奈何的甩到了他们自己身上。相比之下,那些可以回家吃饭,或者家人给带饭的人们,则是被“剥夺”了这一决策的权力。

权力,究竟是拿到自己手里比较好?还是交给别人比较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一旦决策权落到自己手里,那就意味着为这个决策负责的人也是自己了。

这个过程,其实就像当今许多人从企业里辞职创业,当初想象的是作为一个打工者规矩太多、自由太少,期待通过自己当老板改变这个境况。但是真正自己成为一个创始人的时候,才发现当初想象的美好时代并没有到来,反而看上去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从心理层面来讲,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那种“照顾型父母”的内在状态,除了给我们安全感之外,也同时会不可避免的给我们施加一些控制。久而久之,我们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也就会越来越习惯性的去忘记安全感是怎么来的,反而会纠结于施加在我们身上的那点控制性。为了获得所谓的自由,我们义无反顾,甚至满怀期待的从原有的环境中跳出来,最终的结果自然是非常明显的不适应感——控制似乎是没有了,但是与此同时的安全感也被瞬间抽走了,相比之下,后者带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要远远高于前者带来的愉悦感和兴奋感!

回到“不晓得吃什么”的话题上来说,真正遇到这种问题的年轻人,其实都处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过渡地带:一方面从原生家庭当中走了出来,得不到来着家庭在一日三餐上的庇护(也可以叫做“控制”)了;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自己作为决策者的自主能力;与此同时,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学、同事、伴侣)当中也没有人能担负起帮你做出决策(给你照顾或者控制)的角色。

为什么“吃什么”会成为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如何让我们不再为吃烦恼?

对于那些单身一族,或者步入婚姻仍然纠结的夫妻,之所以纠结,就是因为处在一个“不想上,又下不来”的心理状态——期待有人能担负起这个决策者的角色,但是身边的所有人也都抱有这个期待!

所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是多个人(同事之间常见),都处在一种思考吃什么,但是又没谁能最终拍板的情况。

什么样的人不会过多产生纠结呢?一是那些一直跟家人,尤其是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其实不会太过于为吃什么而纠结,因为已经有人帮忙做决策了;其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自己爱吃的并非家人给做的,这个时候主要是通过沟通表达期待就OK了。还有就是自己成立了家庭,无论是二人世界还是三口之家,只要其中有一个人开始担负起父母的角色,揽过来吃什么、做什么的决策权时,自然也没必要再去纠结选择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同事之间有一个级别比较高,或者特别有威信的人主动提出了去吃什么,自然也就打破了那种多个人一起议而不定的僵局了。

聊到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生涯适应性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年轻人,或许对于一份新工作、一个新领导、一群新朋友,甚至一个新爱人都能较快的予以适应,但是对于一日三餐却出现了适应障碍,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从生下来就习惯了饮食方面接受家人照顾的内在互动模式,而且也没有像毕业典礼、入职手续、结婚典礼(二婚也是)这样对于前后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一个郑重的仪式来作为分界点。

小时候,我们想去厨房凑凑热闹,大人可能会说:“小孩子来厨房干什么?去写作业去!”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或许爸妈可以找一个时间,认真的把围裙交到我们手里,然后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下厨房了!”

父母只能把我们从小养大,但是不能照顾我们一辈子,终有一天将会离我们而去,我们也要慢慢从依赖过度到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这才能保证当父母慢慢变老的时候,我们不但能够照顾自己,也能像当初他们照顾我们一样照顾父母。这种所谓的独立,包含着多重的意义,除了通过工作实现经济上的独立,通过结婚生子实现门户上的独立,或许,也要通过下厨房,实现“饮食”上的独立……

为什么“吃什么”会成为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下一篇:美食之旅 I 在塞班边吃边吃边吃(一)

厨友评论

薇薇110
  • 薇薇110:
  • 我现在可以做到饮食独立了,也可以为父母做美味的饭菜了,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照顾越来越老去的父母,从下厨为他们做饭开始
芦笋炒虾仁的做法 黄豆猪脚汤#电饭煲版#的做法 土豆烤羊排的做法 青椒炒台式香肠的做法

向你推荐

芦笋炒虾仁 芦笋炒虾仁 黄豆猪脚汤#电饭煲版# 黄豆猪脚汤#电饭煲版# 土豆烤羊排 土豆烤羊排 青椒炒台式香肠 青椒炒台式香肠 萌萌的小猪包 萌萌的小猪包 南瓜蔓越莓玫瑰花小面包 南瓜蔓越莓玫瑰花小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