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杂谈——个大馅足篇
上次我写过一篇《冬至饺子》,那个是在特定的节气里,适应古老的传统,来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从和面,擀皮,到剁馅,包制,到下锅,开吃,都是亲历亲为。我们总是一句话否定,外头包的饺子个儿小,馅不新鲜。我想,也许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
海苔饺
海苔饺,是一次和同学出去,找到了隐藏在市井的日料店。名小条食堂,似为网红店。店面极小,纵向很深,好像是进了一个隧道般的屋里。推开超沉的木头门,鹅黄色的灯光扑面而来。原木色的吧台,桌凳,红色的灯笼挂起,布帘垂下,墙上贴满了美食的图片。二楼处,暖帘垂下,意境十足。我想,来这种地方,本该摒去浮躁,安静享受。奈何我们在热情似火的灼烧下,闯进了这里。
外表黑不?我没料想到竟是海苔皮包的饺子,本以为是里面的馅里掺点海苔末,提提咸味。 是我孤陋寡闻了。这饺子不如下锅的煮水饺一般丝滑,它外边酥脆小巧,似炸饺一般。咬上去,一股腥咸的气味在口中蔓延开来。里面的猪肉馅里有荸荠菜,增加了脆感。不过,我是不爱这味道,可能我是个念家的人吧。家里的饺子那叫一个大个头,咬上一口,肉汁四溢,嘴里喷香。对海苔饺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试试,用吃东西的劲头去发现美味。
簸箕粄(客家人自创的怪音)
上了初中以后,吃簸箕粄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广式肠粉很是出名,我们家乡这小吃与它孪生。肠粉似在清末初生江湖,我们这簸箕粄生日不明(我是不太清楚)。米研磨成浆,捞少量入簸箕,放入锅中蒸几分钟,便会显现一层粄皮。这薄皮内加入少量馅料,再像叠被子般,叠个三四折就行了。最后一步,涂一层葱油,就可以吃了。客家人自是十分熟悉这做法。逢年过节,少不了折腾一番。
经常跟着舅妈去做簸箕板。俗话说,吃易做难。这儿的习俗,做了簸箕粄,街坊邻里,盘碗相送,氛围自是热闹融洽。刚开始会做那会,刚起锅的粄皮用筷子切成四块,加入馅料,待要折起时,烫手的很。每次都烫得哇哇叫,但做这个必须得烫的时候包起来,变硬以后做出来的就没那么好吃了。更惨的是,每次都是十几斤的米磨成浆,这些量可够我做一上午了,每次累得腰酸背痛手发热。
可贵的是,自己做的簸箕粄大个头,馅料足,两三根就吃得撑撑的。林改会议在武平,我的家长就是武平。如若你和我爸一样关心时事,捧着新闻不放,想必知道一些。虽然这簸箕粄不是啥国宴离别,但确实我们最惜贵的吃食。每次回学校前,总要吃一次;学校后,心心念念着要回家吃。
麻辣烫(离题篇)
学校的麻辣烫,是备受我嫌弃的对象。不讨论过多。我比较推崇这种,汤汁自制版。一层辣椒油漂在汤面上,豆腐泡膨胀起来,食欲满满。当然,麻辣烫用来解馋尚可,主食还得是米,面。
首图:花瓣网
来自厨友@深海蓝晶
厨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