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肉粽子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起源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537 菜谱
7286 粉丝
22 关注
食材
- 里脊肉 250克
- 糯米(圆粒) 500克
- 粽叶 1把
- 白糖 10克
- 味极鲜酱油 30克
- 黄豆酱油 15克
- 蚝油 30克
- 鸡精 3克
- 香油 15克
- 盐 2克
- 料酒 15克
步骤
1. 准备食材。糯米要选择圆粒的,因为圆粒糯米比长形糯米更有粘性也更糯,口感也更好。
2. 里脊肉洗净切2立方厘米的小块,一块重约7-8克的样子。
4. 糯米洗净,用温水浸泡3-4小时,米和水的比例为一比二。这样泡出来的糯米,做成粽子有光泽,口感黏度适中,精而不烂。
5. 将泡好的糯米沥水,把腌鲜肉的汤汁倒进糯米中,拌匀。
6. 在拌匀汤汁的糯米中再加入1勺香油。
8. 取两张泡好的粽叶,毛面相贴(用手能摸出来,一面光滑,一面微涩即为毛面),在叶尖三分之二的地方卷成60度左右的倒漏斗型,在卷好的漏斗内加三分之一的糯米,然后加肉。
9. 在肉上面再加一层糯米,加糯米的量要留出距漏斗顶部叶边1指宽的距离。
10. 包成三角粽子。
11. 用棉线绳将粽子五花大绑起来,我绑的实在是有点丑哈。但是粽子包出来好不好吃和系的紧不紧很有关系。所以还是尽量多绑几下,绑紧。
12. 锅内放能没过粽子的水,大火煮开后,转中火煮2个小时,再转小火焖煮2小时。
13. 沥水捞出后放在篦子上晾一下,不烫手的时候就可以剥开来吃了。
14. 美味的鲜肉粽。
小贴士
- 1、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性味甘温,有健脾暖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糯米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端午吃糯米粽子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
- 2、糯米含有高质量的淀粉质和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等营养成分。但是糯米含的蛋白质较少,并且十分缺乏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钙含量较高但不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将糯米包上馅料制成粽子,搭配食用,则可以避免营养不全面。
- 3、糯米中的黏性存贮于细胞当中,若用水淘过马上就包粽子,即使上等糯米也不会很黏。因为粽子糯米直接煮吸水性较差,包粽子前对糯米的浸泡会让米在煮的时候更容易吸水,缩短粽子的煮制时间,并提高粽子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