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讲讲你小时候吃过的那道菜吧
最近入手了一本有意思的科普笔记,作者在序里讲:幼年时父亲常带他去安静的田地边读书,并讲些父亲自己小时候在田里的故事给他听,种菜、庭植、偷吃……只是些父子之间短小的“说话”,平淡到连故事都谈不上,却牢牢地镌刻在作者的脑海里。
很温馨的一幕,是吧?突然间我却一阵惶恐——在小先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似乎从未把自己童年“简单的情感与对自己生活过的风物交织”之类的事情讲述给他听过。大先生有,但我也记不清小先生是否曾表现出强烈的共鸣。我们带他旅游,跟他一起看电影,以身作则为他营造读书的氛围……美其名曰陪他成长。可是唯独忘记了沉淀对于自然、对于岁月的感悟,回首过去,自己都无法梳理出成段的文字,又谈何把这些情感向他娓娓道来呢?
似乎昨天还在抱怨他吃饭时话那么多,一天下来要喊无数遍“姆妈~”,一转眼,他就每周只能在家过一夜了。那个不完整的白天他也多半用在睡觉、看书、游戏上。餐桌上有交流,话题却窄。他偶尔兴奋地讲足球,可惜我们不懂。我的心情在一周里循环着:周日晚到周六白天是盼望而温情的,周六晚到周日白天却是在“是否要跟他谈学习的事?是否该限制他打游戏?他似乎向我们隐瞒了什么、该不该问问……"之类的纠结中度过,以至于越想珍惜时间营造温馨的氛围,越是轻松不起来。等想明白,他又已经要出发去学校了。
我在朋友圈里晒菜时建了两个标签:小先生不在家的日子,小先生在家的日子。前者作品不仅发表频繁,颜值、味道也往往胜出后者许多。我往往想平时练练手,等他回家时,做五天里做得最好吃的那道菜,却徒增”心有余力不足、欲速不达“之类的感慨。
回到开头,今天做的芹菜木耳拌海蜇(拌三脆)倒也跟自己小时候有关,我试做的效果也不错。这周末小先生回家时,希望自己能"再创佳绩”。只是,他会愿意听我讲这些吗:“我们小时候只在过年时才能吃凉拌海蜇头。如果做客时看到上这菜,我会高兴得不得了!可我却怕在自己家里吃到——因为准备这道菜的原料就是我的活,理芹菜、掰海蜇、洗木耳,每一样都没啥技术含量,却是花时间,最要命的是做的时候冻得不行!可怜我那长满冻疮的手啊……”
《小筑饭 •拌三脆》
厨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