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遇见火锅的前世与今生
去年十月,心血来潮去了一趟成都逛吃逛吃。
现在回想起来,除去一天爬青城山,其余四天,从睁开眼到睡觉,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路上。满大街的火锅店和各色各样的小吃,龙抄手、钵钵鸡、钟水饺、陈麻婆豆腐、锅盔、红糖粑粑、老妈蹄花、担担面等等,还有其他见过的,没见过的,叫得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应有尽有。一样接一样地吃,不知道哪个算正餐,哪个算点心。
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吃哪样,那当然要数火锅了!开心了,吃火锅去吧!不开心了,吃火锅去吧!吵架了,吃火锅去吧!和好了,吃火锅去吧!在我这个吃货眼中,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火锅”原本指的是一种炊具,现已演变成一种以锅为器具,烧开汤底后将各种食材涮煮的一种烹调方式,而且早已成为我们中国人最爱的吃法之一。
在四川,“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水派说法,另一种是陆派说法。水派说火锅是船工纤夫发明的,他们为了补充体力,买来最便宜的牛内脏放到锅中煮来吃。而陆派则认为是当时的马帮发明的,他们在运牛来四川的途中,将牛宰杀后,舍不得扔掉内脏就煮来吃。
无论何种说法,我们不得不钦佩四川人的智慧和勤俭,他们将最看不起的牛下水与当地盛产的花椒和辣椒放进水中同煮,因为现杀现煮,保证了食材的鲜嫩质地,出锅后醇厚鲜香,让人吃上一筷就欲罢不能。
要想做一锅好火锅的前提是要有一锅好汤底,这就需要上好的食用油,加入豆瓣、辣椒、花椒以及各种香料一起熬煮发酵而成。有了一锅散发着麻辣鲜香的红汤后,接下来就要食客自己一样样地将各种喜欢的食材放入锅中涮煮,即涮即吃,边吃边涮。
过去,四川人吃火锅一般就是传统的“老三样”,也就是毛肚、黄喉和鸭肠,再加上一些时蔬。如今,各种家禽、水产、海鲜、蔬菜等等,只要想得到,没有不能涮的。想起成都人的一句笑话,“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的除了四条腿的板凳不煮以外,其他都可以煮。”新鲜的食材,经过密制汤底的洗礼,稍微涮烫后,麻、辣、鲜、香,瞬间能让人精神大振。
来成都前,看到攻略上说最近比较火的是蜀大侠和小龙坎两家火锅店,从机场过来的出租车上,司机也是这么推荐的,正好我们住的春熙路上就有,于是到成都后的头天晚上我俩就去了蜀大侠肆意疯狂了一把。蜀大侠属于四川本地的传统火锅,吃红汤,蘸香油,吃下水内脏为主,比如毛肚、鸭肠、鹅肠、黄喉、肥肠等等。好不容易来一趟,每样都来一份,一直到吃得汗流浃背、鼻涕眼泪酣畅淋漓后才依依不舍得离开。
吃火锅,在我看来,除了能让味蕾彻底地痛快过瘾以外,更重要的是与朋友家人的相聚。在我的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刻就是一桌老同学好朋友,围炉而坐,喝点小酒,聊聊天,吹吹牛,一涮一烫间,直叫人想大声唱一句“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怎么样,火锅,约起来?
厨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