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皿之美(一)·筷子的港湾
看前时大热的综艺《爸爸去哪儿》,对一个镜头印象极深:邀请妈妈们来探望并做饭,曹格的太太做好饭以后,摘了几片树叶,将两头一卷,用牙签固定,变成四个小小的筷架,再摆上筷子。当下便在心里感叹,活得好精致。莫说是在偏僻而不发达的山村了,便是在城市家庭中,亦较少见到自家饭桌上用筷架的。因此难忘。
在我家,上桌吃饭便是吃饭,拿起筷子便少有放下来的时候。若是非要在吃饭的空隙,倒杯酒、敬个茶、再添副碗碟什么的,只能无奈地将筷子架在碗碟之上。再不精细些,只能将筷子大剌剌地甩在饭桌上,任凭未吮吸干净的酱汁饭粒沾染了桌面。小时候不懂事,觉得桌子不干净,便把筷子插在盛得满满的如同小山丘一样的白米饭上,朱红色的两只,好像是佛龛上的香。不好看,难免要被长辈呵斥。
看松平洋子的《买不到的味道》,不得不感慨日本人对“微小而确定的幸福”的钻研之深。平日里我们目之所及、稀松平常的物什,日本人也能找到其关于幸福的诠释,将“小确幸”滲入生活的点滴。比如筷架,洋子说:“筷架可不仅仅是仪式用具,也不是膳食的点缀或者优雅的表演,它是用心守候着让筷子能平安回来的地方。一个可以归来的港湾。”乍一看是非常矫情的话语。但是细细体味,要过多么精致的生活才能关注到一双筷子也需要片刻的休憩呢?
在餐桌上,一双筷子便犹如浪子。和素净的香菇青菜有肌肤之亲,温柔地衔起一块麻婆豆腐,在水煮肉片的红汤辣海里遨游,挑起黄灿灿油亮亮的鸡汤里的一线米粉,体贴地夹着一片半透明的鱼生蜻蜓点水般地蘸一下酱油,戳开撒着白芝麻的糖醋小排的绛红色一角,甚至准确地一颗一颗拈起青翠饱满的豆子,“带着汤汁和饭粒在餐桌上四处游走,从不迷路,也不知疲倦”。
但有了筷架,用餐者和筷子都可以喘一口气,可以闲适地在吃到一半时无所顾忌而安逸地放下筷子。筷子离开手指,靠在筷架上,好像是浪子穿过万花丛,一身倦意,回了头,发现还是家中那个朴实沉静的妻子最好,无多话,只静静将头倚靠在她肩膀上。
便是这样,我偏好朴素大方实用的筷架。比起各种做成小动物或者花瓣形状的筷架,扁形犹如枕石样子的筷架显得更加大方耐看。而我最中意的筷架是某日春游在溪畔捡到的两块白色鹅卵石。其底部有如人工雕刻过一般,被削平了一块,恰好可以立住。上部又微微凹陷,恰好可以架住筷子。莹白剔透,浑圆璞质。天然的自然胜过人造,虽然只是捡来的石头,我亦视作宝贝一般。
也真是懒呀,过去许多年了,宁愿弄脏崭新的桌布,也不愿意下楼在街边的杂货铺买几对筷架。如今终于有了筷架。每天吃饭前,轻轻巧巧地摆好素净的碗碟和筷架, “啪嗒”一声,两双尖头漆质筷子清脆地被按到那凹陷处。这时候,一切就绪,窗外万家灯火姗姗亮起,朝屋里人叫一声:“开饭啦!”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却让尚未为人妻得我,在那啪嗒一声中,真实地体会到一种细小明朗的家庭生活的愉悦。
所以为什么不给家里添一副筷架呢,这是生活里成本最低的仪式感。
厨友评论